重点公立学校与香港国际学校,为何建议择校后者?

2021-12-10 10:17发布

重点公立学校与香港国际学校,为何建议择校后者?   一位妈妈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3次搬家,从国内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再到香港,孩子也从普通的私立学校,到一线城市的国际学校,最后转学到香港国际学校,她说她终于找到了最合适孩子的学校。我惊讶,问她为何如此执着,孩子的成才都是靠自己的,一定要上国际学校才能成功吗?她说出下面这番话,颠覆我的认知:
  到底应该送自己的孩子去重点的公立学校,还是去香港国际学校?
  一般人这样认为:
  在公立重点学校:孩子的功课重,所以学的知识多;学校规矩严格,培养出的孩子守纪律,懂规矩,容易被群体接纳;学习的深度难,所以孩子的思维能力强;帮助孩子更理解中国文化,以后在中国发展会容易些。
  在香港国际学校:孩子的功课轻松,所以可以有很多时间做课外活动;香港国际学校尊重学生的自由人格,培养出的孩子很自信,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英文国际性环境,孩子的英文变成第二母语;国外的教育体制能够帮助孩子将来考取以及适应国外的名牌大学。
  这些都对。但是,核心区别呢?到底公立学校和香港国际学校分别在教什么?在培养什么样(或者不一样)的学生?
  其实,中式的传统教育,基本上可以称为是脑力的挑战,体力的挑战。而这十几年的摧残,折磨,不是为了灌输你一堆考完试就忘记了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一个特别重要的生存能力——“能吃苦”。
  所以,我认为“能吃苦”的人,在逆境里面是能够生存的。“能吃苦”的人,为了生存,可以忍受脑力,体力和人性的煎熬,折磨和摧残。在逆境中生存,需要逆来顺受,模糊的人格,羊群精神,忍辱负重。而生存,难道不是成功的基本因素吗?不能生存,谈何成功?
  为什么富豪都把孩子送去香港国际学校?
  马云,虞峰,王中军等不都是在国内传统教育体制下,辛辛苦苦读书出来的吗?为什么他们要送孩子去香港国际学校读书呢?难道他们不想复制他们的成功吗?
  答案是,他们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能吃苦”这个能力。
  他们大多已经给孩子们准备了足够的财富,甚至为孩子们和孙子们做了长远的安排,确保孩子们不会需要为了“生存”而奋斗。既然没有“生存”的问题了,那么“能吃苦”也就不再是一个必要的能力了。
  一个富豪的太太,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国际学校?
  她说:我希望我的儿子快乐。
  大部分富豪希望他们的孩子们:快乐,有独立的人格,充满创造力,自信心,生活在一个上层的圈子里面,将家族的财富和地位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王朔谈到自己的女儿时,说过一句话:我不想让她成功,成功是什么?不就是挣了一笔钱然后让傻逼知道幺?
  优质教育的终极核心,也许并不是教你如何成功,攀升到顶峰,而是如何忠于自己的兴趣,在这个领域成为实现个人理想并同时对他人有价值的人。当然,基本能做到这份上的人,也都成功了。

  亿米认为,如果你可以保证你的孩子将来一生都不用经历“生存”的挑战的话,香港国际学校是好的选择。但是,想进香港国际学校中的名校,竞争也是特别的激烈。

  申请香港国际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首先,孩子必须是香港籍或者是外国国籍。
  当然现在的顶尖富豪的孩子们基本都拿了外国国籍了。
  第二,你得提前申请。
  因为香港国际学校都是小班制,每年招生人数有限,师生比例定死不能改变。所以有些富豪的太太们过分到,刚怀孕,就已经去顶尖的国际学校报名排队了。
  第三,你的孩子必须是符合香港国际学校的要求:
  阳光,友善,自信,情商高。香港国际学校招生必须面试,就算你5岁会背唐诗三百首,算数会函数都没用。你如果不会玩,不会交朋友,没教养,不自信,家长不在就不知所措的,人家不要。
  第四,拼家长。
  香港国际学校虽然学费杂费一年几十万,但是家长光有钱的,不要。他们严格要求面试家长,希望家长也是有知识,有地位,有品味,有教养的人。
  所以,国内的顶级富豪或成功人士,例如:马云,虞峰,王中军,李宁,王菲,毛阿敏,田亮,丁健,潘石屹……等,都是经历了国内传统教养出来的,而他们的孩子全部选择了在国内或香港的国际学校读书。
  香港的富豪们,李嘉诚的孙子们,东亚银行李国宝的儿子孙子们,恒基集团李兆基的孙子们,李嘉欣,陈慧琳的孩子……也都没有选择公立传统教育,将孩子们送去了香港顶尖的国际学校。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已经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起码,他们的后代已经不会面对“生存”的挑战了。他们需要的是生存以上的技能。
  当然,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在他的一生中很有可能要经历“生存”的挑战的话,你好送他去公立学校锻炼出“能吃苦”的能力。万一遇到逆境,生存毕竟是重要的。
  如果您的小孩想申请香港的学校,但是对香港的选校拿不准、不清楚申请流程、对成功没把握,请把难题交给吧!咨询香港学校申请,欢迎联系欧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