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6 11:50发布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全球 1868 ~ 2004 年间发现的 910 个大型油气田(可采储量大于 6000×104t)的统计表明,50%的油气储量和产量来自碳酸盐岩(Roehel et al.,1985;Alsharhan et al.,1997;Horn,2005;范嘉松,2005),而单个碳酸盐岩储层油气田平均储量远远大于单个碎屑岩储层油气田平均储量。在中国,目前虽然发现了大量的碳酸盐岩油气储层,但是获得的油气储量和产量远远低于其他一些国家,世界的石油剩余储量与天然气的剩余储量之比大约是 1 ∶ 1,然而在中国却高达 9 ∶ 1(赵宗举,2008),对于碳酸盐储层来说,这个比值甚至更高。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四川、塔里木、鄂尔多斯等盆地大型油气田的发现,开拓了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新思路,引发了对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藏的勘探热潮,特别是碳酸盐岩中的古岩溶储层已成为我国勘探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南华北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南部,地处中原和两淮地区,包括河南省和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省的西北部、山东省的西南部,其主体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其西部和南部为山地,即东秦岭伏牛山脉和桐柏—大别山脉,其中部和东部为江淮平原,由黄河、淮河冲积而成,总面积约 15×104km2。该区地质研究历史悠久,油气勘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济源凹陷和周口坳陷中、新生界先后发现了一些低产含油气构造,但总体上未能取得进展,特别是对下古生界的勘探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整个华北地区下古生界各沉积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和层位,经过我国许多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长期努力,在其周缘地区(如鄂尔多斯)奥陶系油气勘探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位于同一地台上的南华北地区奥陶系天然气勘探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现有研究表明,以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区为主的华北板块南缘奥陶纪沉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发育,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泛,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因此,对南华北盆地奥陶纪海相地层的基本地质特征、不同时期沉积体系发育特征、时空演化特点进行研究,尤其是从全区角度出发对奥陶系进行层序划分与对比、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建立完善的层序地层格架以及从全区角度研究沉积演化过程中的古岩溶特征等问题尤为必要。本书主要依托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2007 年下达的“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专项之一:“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研究”之下属第三课题:“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区带评价”的第一专题:“南华北地区中生界—新元古界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研究”,应用现代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古岩溶学等新理论,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剖面以及地震与测井等资料,系统开展奥陶系地层、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建立南华北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层序格架内古岩溶发育的层位、特征及控制因素。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南华北地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同时也为该区奥陶系油气藏进一步勘探提供重要依据,进而也丰富了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古岩溶的研究材料。
最多设置5个标签!
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全球 1868 ~ 2004 年间发现的 910 个大型油气田(可采储量大于 6000×104t)的统计表明,50%的油气储量和产量来自碳酸盐岩(Roehel et al.,1985;Alsharhan et al.,1997;Horn,2005;范嘉松,2005),而单个碳酸盐岩储层油气田平均储量远远大于单个碎屑岩储层油气田平均储量。在中国,目前虽然发现了大量的碳酸盐岩油气储层,但是获得的油气储量和产量远远低于其他一些国家,世界的石油剩余储量与天然气的剩余储量之比大约是 1 ∶ 1,然而在中国却高达 9 ∶ 1(赵宗举,2008),对于碳酸盐储层来说,这个比值甚至更高。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四川、塔里木、鄂尔多斯等盆地大型油气田的发现,开拓了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新思路,引发了对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藏的勘探热潮,特别是碳酸盐岩中的古岩溶储层已成为我国勘探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南华北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南部,地处中原和两淮地区,包括河南省和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省的西北部、山东省的西南部,其主体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其西部和南部为山地,即东秦岭伏牛山脉和桐柏—大别山脉,其中部和东部为江淮平原,由黄河、淮河冲积而成,总面积约 15×104km2。该区地质研究历史悠久,油气勘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济源凹陷和周口坳陷中、新生界先后发现了一些低产含油气构造,但总体上未能取得进展,特别是对下古生界的勘探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整个华北地区下古生界各沉积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和层位,经过我国许多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长期努力,在其周缘地区(如鄂尔多斯)奥陶系油气勘探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位于同一地台上的南华北地区奥陶系天然气勘探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现有研究表明,以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区为主的华北板块南缘奥陶纪沉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发育,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泛,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因此,对南华北盆地奥陶纪海相地层的基本地质特征、不同时期沉积体系发育特征、时空演化特点进行研究,尤其是从全区角度出发对奥陶系进行层序划分与对比、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建立完善的层序地层格架以及从全区角度研究沉积演化过程中的古岩溶特征等问题尤为必要。本书主要依托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2007 年下达的“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专项之一:“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研究”之下属第三课题:“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区带评价”的第一专题:“南华北地区中生界—新元古界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研究”,应用现代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古岩溶学等新理论,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剖面以及地震与测井等资料,系统开展奥陶系地层、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建立南华北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层序格架内古岩溶发育的层位、特征及控制因素。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南华北地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同时也为该区奥陶系油气藏进一步勘探提供重要依据,进而也丰富了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古岩溶的研究材料。
一周热门 更多>